“——邓小平来到了上海。”
【邓小平在上海的7个春节】
邓小平向来对上海青睐有加,但在最初设立经济特区时,他没有将上海纳入首批试点,对此他深感懊悔:“我犯了一个大错误,就是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的时候,没有把上海算进去。”
后来他说明,之所以挑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当改革开放的第一批“领头羊”,主要是看中了它们的地理位置:深圳挨着那时候的亚洲金融大佬香港,珠海和澳门近,汕头那边潮汕人多,很多东南亚的华人都是潮汕背景,而厦门呢,是因为闽商在海外做生意很有名望。
但在挑这些改革开放的试点地方时,他偏偏没算上上海的人才优势。上海人能力强,也特别机灵。“要是当初就从这儿开始改革开放,现在也不会显得那么落后。”
那时候的上海,早就没了以前松江府“布满天下”的名声,也找不回上海滩十里洋场的风采,更比不上现在国际金融中心的热闹繁华。
80到90年代初的上海,城市看起来很破旧。一眼望去,浦东到处都是连片的芦苇荡,看不到边。那时候,老上海人都说“宁可在浦西睡地板,也不去浦东住大房”。而现在被称为中国“硅谷”的张江高科,那时候还到处都是菜园和农田呢。
从1988年起,邓小平连着7个年头都在上海度过春节。
那时候,上海因为甲肝疫情闹得人心惶惶,就算是熟人碰面了,也只是拱手打个招呼,不敢靠近。邓小平跟上海春晚的演员们一一握手,全场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有些人眼尖心细,感觉到了接下来的趋势:改革开放已经有点成果了,邓小平接下来可能会把重点放在浦东。
不出所料,之后邓小平连续六年都在上海过了春节。
1990年新年第一天一大早,朱镕基等上海领导干部就赶到邓小平家里,给他送新年祝福。邓小平很想听听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浦东开发的情况汇报。
朱镕基在决定开发建设时表现出了犹豫,他说道:“报告中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,这让我不敢轻易上报。”
邓小平劝他尽快向中央反映情况:“别担心,如实上报就行。”
1991年过年的时候,邓小平还是选择在上海欢庆新春。大年初四一早,他就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一块儿去了新锦江大酒店,在那儿的41楼旋转餐厅吃了顿饭。
透过明亮又开阔的大玻璃窗,他们望着上海的中心城区,邓小平对同行的上海市领导说:“咱们上海开发得有点晚了,得加把劲儿干!”
1992年过年的时候,邓小平爷爷讲道:“那一年,在上海他住的地方,晚上灯一直亮着。他整个晚上都在忙着整理和收集文件资料,这些资料后来就成了有名的‘南巡讲话’内容。”
1993年过年的时候,小平爷爷再次说道:“
1994年农历新年第一天,邓小平又一次站上了新锦江大酒店第41楼,从高处看上海的热闹夜晚。远处的东方明珠塔时隐时现,高架路上车来车往,高楼大厦到处都是,家家户户的灯光一闪一闪的。
经过多年的建设,终于看到了成果,邓小平非常高兴,马上就吟诵起来:“看看现在的路,比读百年的书都强。” 他感叹说,上海真是大变样了。
回北京之前,邓小平特地让黄菊和吴邦国上了火车。他握着黄菊的手,亲切地叮嘱道:“
很多人都不知道,邓小平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太行了,也很少公开露面了,这是他在上海过的最后一个春节。这次离开上海后,他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【伟人眼光: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】
80年代快结束的时候,因为冷战时期留下来的国际形势,让整个西方国家对咱们中国都有点儿猜疑和不友好。国外的投资者们心里犯嘀咕,一直不敢往中国投钱。
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,好多大刀阔斧的改革计划都被放下了。但邓小平特别有远见和胆识,他非要坚持把改革开放这条路走到头,并且还要不断深化下去。他讲:“咱们得干几件事,来证明咱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会变,还得继续往深了改、往大了放。”
邓小平明白,为了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,必须找到能拉动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。“得琢磨琢磨哪些地方条件优越,能更大范围地开发新资源”。
可是,为啥偏偏是浦东呢?
上海呢,就在长江流入大海的地方,是我国特别重要的港口大城市。把上海发展好,不光能推着长三角这一大片地方往前走,还能让长江上游的地方串起一条齐全的产业链,影响力甚至能伸到咱国家的西部地区,让改革开放的好处,在中西部里面也结出果实来。
从经济上来说,上海长期都是咱们国家的经济老大。要是建了开放特区,它说不定能一下超过香港,变成亚洲最牛的港口,说不定还能成为亚洲的金融老大呢。
从人员、技能和管理的角度来看,上海已经具备了这些资源,完全有能力把它们运用好并进一步发展。
那时候,浦西虽然挺热闹,但人实在太多了,人口密集度全国第一,房子也建得密密麻麻,达到了56%的建筑密度。好多家庭,几十万户呢,每个人住的地方都不到4平方米。
浦东那边还是大片大片的田地,等着人们去开发呢。从东到西,就靠渡船来回走,浦西那边再繁华,也带不过来给浦东,结果东西两边发展得太不一样了。
所以,邓小平很快地意识到,要是想让中国发展起来,上海是个非常有分量的优势。要让上海发展起来,重点得放在浦东上。
受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励和带动,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从地方的想法变成了国家的大计,1990年4月18日这天正式开始。为此,上海定下了浦东开发的十六字方针:“(此处省略具体方针内容)”。
1992年10月12到19号,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开会,再次强调了浦东的发展大计:浦东要当领头羊,让上海变成国际上响当当的经济、贸易、金融中心之一,这样就能拉着长江边上的城市一起发展,让整个长三角地区,还有整个长江流域都腾飞起来。
中央为了这事儿下了大决心,浦东开发刚开始,就送了五大政策过去,连开发区的十大政策和特区的九大政策也都一股脑儿给了上海。说起来,这五大政策,正是各国加入WTO后得向全世界开放的规矩呢。
可以说,在规划浦东的开发开放时,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已经有了国际眼光和世界级的胆量,他们先把上海当作国际化的试验场,后来又在90年代中后期,慢慢把上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沿海各地,这为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提前做好了准备,真是非常有远见。
给浦东新区的那十条特区政策,真的是超级给力。它们的力度特别大,好处也非常多,在当时那些政策文件里简直少见,就算在特区享有的优惠政策里,像这样力度大的也很少见。要是能把这些政策用好了,就能让市场经济更好地调配资源,成为吸引国内外资金的一大法宝。
浦东在开放和开发过程中,到底是怎么运用好这些“法宝”的呢?
【奇招迭出,勇破困境】
邓小平离开上海时反复交代,核心意思就是“要瞅准机会,赶紧发展”。
就算党中央和国务院给了很多政策支持,发展上还是碰到了不少难题。而最关键也最头疼的问题,就是资金怎么筹集?
虽然那时候上海市每年给中央交的税占了全国的六分之一,但按照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,根本没办法承担得起新区规划所需的大笔钱款。
那时候的上海市政府,对每个功能区块的发展,顶多能提供3000万人民币的帮助。但启动这三个区域,起码得100亿人民币。要是从长远打算,那至少得投100亿美元进去。这么一比,那3000万人民币简直就是九牛一毛,起不了多大作用。
后来,上海那时的常务副市长黄菊决定了要开发陆家嘴、金桥和外高桥这三个地方,并且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当时任浦东开发办副主任的黄奇帆。
黄奇帆工作效率特别高,短短一周内就搞定了三个功能区的规划。他的方案是用土地和现金一起,让土地开发持续进行,再把土地变成钱。他还选了阮延华、王安德、朱晓明三个人来分别负责这三个大区。
1990年9月11日,在上海塘桥的由由饭店,三家公司——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、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、还有外高桥保税区开发,都宣告成立了,它们一起构成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框架。
这个方案靠的是十大特区里的土地出租政策,用土地来当资本,给三个区各自凑了15亿元的注册资金。接着,又靠着一系列优惠政策,拉来了30亿元的合资企业资金。然后,通过存一贷三的方式,借到了60到70亿元。这样一来,启动资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,资金也开始良性循环,不用再担心借钱带来的麻烦了。
现在政策出台了,资金也到位了,可是以前计划经济时候的经济想法和习惯,却没那么容易改变,这肯定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,所以会遇到不少阻力。
以前,外国商贸公司想进入中国市场,只能找代理来跟国内的贸易公司打交道。这些当中间人的代理商可是个香饽饽,没有关系网很难插一脚进去。
不过,外高桥保税区凭借着超凡的胆识和开创先河的精神,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模式,于是创办了“生产资料交易市场”。这样一来,外商就能直接和国内贸易公司打交道了,大大激发了国内贸易公司的热情,提升了国内外货物的成交量,让整个贸易市场都热络了起来。
这样的情形在开发过程中随处可见。外高桥那边,港口是最重要的,桥吊对港口来说超级重要,就像吃米饭离不开筷子一样,它是装卸货物的好帮手。
但那时候,港口海岸线长达900米,却仅仅配备了一台桥吊,面对越来越多的货物进出,实在是忙不过来。
外高桥急了眼,跑去找振华港机厂的领导,想借他们的名头去银行贷点钱,好从国外买最顶尖的桥吊。等桥吊用上了,连本带息都由港区来还。振华港机厂领导爽快答应,外高桥也毫不含糊,两人一合计,这事就这么定了。
外高桥办妥那件事情后,没先跟开发办说一声,而是自个儿先干了再报告,之后才向局里补交申请,还写了份自我批评。可当要加到第二台桥吊时,外资银行已经按照约定汇了款,结果这时候有关部门发来文件,说这事儿违反了外资管理规定。
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这事儿给市里递了份情况报告,没想到市长特别支持外高桥的做法,这样一来,反对的声音就没了。
1995年3月份,浦东川沙的一家宾馆内聚集了30多位政府里的出谋划策的大佬和学者。他们连着讨论了三整天,最后都同意了一个观点:不照着深圳那套来,得琢磨出上海自己的发展路子,重点是要把金融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搞上去。
这就是那个决定了浦东未来的“川沙会议”。从那以后,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浪潮就从这儿开始,席卷了整个国家。
6月28号,中国人民银行把上海分行搬到了陆家嘴。没过多久,上海证券交易所、期货交易所和好多券商也都来了陆家嘴。还有像日本富士银行、渣打银行等不少外国银行也都选择在陆家嘴安家。这样一来,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地方就慢慢有了样子。
现在,陆家嘴这块只有31.78平方公里的地方,汇聚了12家国家级的重要市场和金融平台,还有6000多家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。这里的核心地段,高级办公楼的经济密度高达1.25亿元每平方米,真是地贵如金啊。
【结语】
看看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,能不能瞅准机会,紧紧抓牢机会,努力往前冲,这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城市能不能取得领先地位。
上海在历史底蕴、地理位置、人才储备、技术水平以及管理经验上都十分出色,本来借着改革的东风,能更迅速地发展起来。但正因为太重要了,所以行动起来特别谨慎。就连聪明果敢的邓小平也是这样,不敢随便行动。
但好在机会还在,加上大家齐心协力,浦东新区这才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奇迹。那位总设计师虽然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,但他那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魄力,一直都在指引着中国,指引着我们,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前进。
【参考资料】
央视播放的纪录片:《邓小平的故事》
《邓小平文选》的第三本书,是人民出版社在1993年出的版本。
赵启正写的《浦东逻辑》这本书,2007年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。
李佳能讲述:《浦东开发前的筹备、调研及初期工作》,收录于《口述上海——改革创新的岁月(1978—1992)》,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。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